数字健康中国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
(一)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发展、微观个体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对个体健康的综合影响,将健康影响因素从微观个体分析扩展到宏观层面。
(二)进一步,把即时健康延伸到全生命周期健康,在健康生态学框架下,分析多层次综合因素对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影响。
(三)基于生态健康学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估计政策及政策组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基于制度经济学,探索可行的改进策略。
研究成果:
1.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发展了健康宏微观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模式
前期健康社会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层面,忽视了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变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申请人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提出融宏微观层次,集自然和社会变量于一体的健康社会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框架,形成从微观到宏观的健康危险因素分析模式,为“健康中国2030”健康融于一切的建设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证据支撑,致力于研究服务党的十九大经济发展惠及全民健康的目标。代表性成果发表在JCR 1区SSCI期刊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健康健康生态学分析框架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国民健康需求由以疾病治疗为主,逐步转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要求识别生命历程中重大健康风险,提前介入和干预。为此,申请人将健康生态学理论由即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拓展到全生命历程,探索个体、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风险因素对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综合影响,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态学分析框架,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代表性成果发表在JCR 1区SSCI期刊Child Abuse and Neglect。
3.将健康生态学框架应用到政策兼容与健康公平问题分析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社会经济发展要惠及全体人民,健康公平是“健康中国2030”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各项社会政策的目标导向。针对健康公平性问题,使用重复观测样本,基于健康生态学框架下社会影响因素的定量影响,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政策对个体健康的异质性影响,讨论政策组合是否有助于改善国民健康,减少健康不平等。针对政策存在不兼容(如,医保报销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相悖),引致健康不公平的问题,以健康公平为目标,借鉴制度经济学理论,讨论制度融合发展的模式。研究成果对于健康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思路。代表性成果发表在JCR 1区SSCI期刊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团队成员:
研究员 王箐
硕士生 吴新莹 潘凤鸣 赵红玉
博士生 王钟黎